加强老司城遗址保护利用,做的坚强守护者
老司城遗址自2010年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于2015年7月4日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5月1日实现对外开放, 2017年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列为湖南省重点项目,湖南省八条旅游精品线路老司城入围“世界遗产文化游线路”和“湖南民俗风情之旅”两条精品游线,老司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司城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南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经典文化村镇”等殊荣。从2016年5月1日正式对接市场到今年7月底,景区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购票人数17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68万元,带动旅游收入9800余万元。
一、加强遗址保护,保护基础逐步夯实。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重新修订了《永顺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制定了《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保护规划(2013—2030)》等系列法规15个,编制《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方案》,为加强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落实管理队伍和保护经费。成立了老司城遗址管理处,配齐了班子成员及内设科室、二级机构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充实了保护管理队伍;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保护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为加强保护提供坚强保障。加强遗址监测保护管理。完善了保护监测体系,实施了监测一、二期工程,切实加强对遗址、古建筑24小时监测,并做好监测分析;认真开展保护巡查工作,每天开展遗址文物的保护巡查2次以上,为加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博物馆管理,文物展示逐步改观。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博物馆规章制度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作职责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办事,确保文物安全;加强博物馆值班巡查工作,做到24小时不断岗。加大文物收集。县财政每年安排文物征集专项经费200万元,共征集书籍、陶瓷、兵器等有价值的藏品300件(套),收集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关于永顺彭氏土司奏折120余份,完成了县文物局土司文物调拨至老司城博物馆收藏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对祖师殿、文昌阁、土王祠等遗存文物开展治虫、烟熏、防潮;对遗址本体进行加固保护管理。加强文物管理。开展可移动文物信息化管理工作,累计完成5100多条文字和影像信息录入;开展了文物登记清理工作,对10000余件文物实行台帐登记管理。开展博物馆申报工作。按照国家三级博物馆申报标准和程序,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制定了章程和发展规划,完善了人力资源、安全保障、办公自动化、教育内容,完成了建筑与环境质量评估等工作,申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加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积极申报项目。完成了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书,向省文物局申报了安防二期工程,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老司城遗址石刻石雕保护工程和壁画彩绘保护工程方案》、《老司城遗址小德政碑及附属设施抢救性保护工程》、《武陵山片区考古中心建设项目》,其中:《老司城遗址小德政碑及附属设施抢救性保护工程》、《武陵山片区考古中心建设项目》已获批复;向国家、省、州发改申报了老司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老司城农业生态观光园示范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几年来,共争取上级资金371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永顺文化旅游提升工程)1200万元、国家文物专项资金405万元、老司城遗址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480万元、湘西地区重大产业项目资金210万元、文物专项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资金1350万元、“两民”企业贷款贴息资金71万元;完成了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贷款资金9000万元。加快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实施了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博物馆及其他配套设施、综合管线、征地搬迁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92亿元。十三五以来,完成项目投资17310万元。完成了万马归朝、博物馆停车场、凤凰山2号观景台、7个花园、绿化亮化、老司城公租房一期等标志性工程。
四、加大文化研究宣传,品牌实力逐步提升。加大土司文化研究。加大与高校合作,与中央民大、吉首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土司文化研究,共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加大与遗产地合作,湘、鄂、贵三地2017年联合举办拟定了《中国土司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交流机制》,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加大与国际交流,亚非、拉美、泰国专家学者、港澳专家等500余人先后在老司城开展文化交流;加大学术研究,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全国土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等研讨会。加大活动宣传。举办了老司城旅游产品推介会、土家族舍巴节、世界旅游辣妈湖南赛区总决赛、清明节祭祀、世界文化遗产日等重大活动40次;开展了土司文化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四进”活动,先后走进80余个单位,湖南大学等12所高校、爱德基金会等5个协会组织、湖南省中医药公司等3家企业在老司城建立实践基地,州内20余个单位在老司城开展道德讲堂等工会活动。加大书籍宣传。完成了《阅读老司城》、《第六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书籍出版;与中央民大合作编写《走进司城村》中英文版书籍完成资料审定工作,《申遗之路》完成了撰稿工作;启动了“中国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书籍收集工作,为建立中国土司文化图书室奠定基础。加大媒体宣传。央视《探索发现》、湖南卫视、天津卫视《星厨集结号》、CCTV12台等宣传报道老司城;十九大纪录片《我们看见的变化》、《农民春晚》、央视10台纪录片在老司城拍摄;以“湘西永顺老司城号”冠名了上海虹桥至贵阳北高铁;在高铁站、高速公路投放广告50余条。
五、加强景区规范管理,景区秩序逐步规范。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完成了国家4A级景区创建,目前正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积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展5A级景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土司文化和土家族文化,老司城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家主义教育基地”,正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综合整治力度。联合公安、执法、工商、交通、海事、环保等部门开展治山、治水、治路、治污、治乱 “五治”专项整治行动20次,拆除违规建筑物、广告牌、道路标志标牌、横幅等60余个,打击非法采伐、捕鱼等行为3次;景区内环境保洁实行了分段承包管理。通过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了老司城环境。推进全域旅游战略。唱响“神秘湘西·土司王城”品牌,以老司城为核心,全力打造“土司王城—老司城”“土司王村—芙蓉镇”“土司运河—猛洞河”“土司佛园—不二门”“土司秘境—小溪”, 推出以特色旅游为轴线的融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土家风情、宗教祭祀等为一体的知名旅游目的地,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六、加强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关系逐步融洽。将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推动扶贫发展、产业模式带动扶贫发展、服务行业补充扶贫发展、业务培训促进扶贫发展、岗位安置保障扶贫发展”扎实开展司城村精准扶贫工作,让利益相关者得实惠。项目建设上,建成了8个旅游厕所,完成了50户村民改厕,修建游步道40公里,新建上河组、谢圃通组公路,完成了水厂至瓦厂公路拓宽,民居修缮95户,完成了核心区亮化和绿化工程,核心区民居居住环境改善工程正在实施。产业发展上,构建“扶持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土特产销售有限公司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养鸭2000余只、饲养湘西黄牛150头、养羊1300只、养蜂200余箱、种植黄桃120亩。服务行业上,发展餐馆10家,农家宾馆5家,土家织锦2家,民族工艺品2家。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南京爱德基金资助成立了老司城村妇女协会,会员达120人,开展土司宴、篝火晚会接待;业务培训上,组织开展民俗文化展演培训10余次,发放土家服装400套,倡导村民穿土家服装、唱土家歌、讲土家语,引导百姓宣传展示土司文化和土家族生活习性。岗位安置上,始终遵行就近安置的原则,安排老司城村民在景区保洁、保安、船工、讲解等岗位1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