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制度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来凤县志·土司志》总考说:“盘古以来,虞之有苗,商之鬼方,汉之西南夷,介居杂处于五溪六诏之间,保有疆土,自相君长。视王朝德政之盛衰,兵力之强弱,以为叛附,由来久矣。自庄硚王滇,而秦开五尺道,为置吏之始;及汉设都尉县属,令自保就,为置郡县之始;唐初,溪洞蛮酋归顺者,世授刺吏,置羁...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总体上处于“复苏——发展——繁荣”的直线上升态势。抑或囿于文献史料与个人偏好等原因,迄今所见有关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成果,明显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对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研究的成果明显偏多,...
越南有一部古典世界名著《金云翘转》,又名《断肠新声》。《金云翘传》不仅在越南文学历史上占据很高地位,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岁的儿童莫不熟知,而且被译成中、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遗产。有人以中国名著《红楼梦》与之相比,也有人把它以亚洲名著之名同欧洲名著《茶花女》作比。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这部世界名著是由清代中国文学作...
[内容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土司制度早期学术研究,经历了关注国内安全、服务行政区划改革、基本概念探讨、研究体系形成等既是相对承继但又相融交错的发展阶段。李根源将土司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佘贻泽在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创建了理论研究体系。凌纯声、林耀华、陈永龄、江应樑等为土司制度...
摘要:在东南亚殖民地化之前,掸傣区域“非中心化”边疆政治体制发展的历史表明,明清时期,在王朝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国家通过土司制度和外藩朝贡的实践来实现其“天下”宇宙观的建构,随之在明、清王朝和缅人建立的洞吾、雍籍牙王朝之间的掸傣土司地带逐渐形成了土司之间互相牵制的政治...
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地区所实施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是一项对西南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对西南地区施行的一项特殊管理制度,到雍正朝时,这一制度已施行近五百年,存在大小数百家土司,骤然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问题缘起 雍正即位...
木里藏族自治县处于川西北藏区的西南缘,隶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旧属盐源县木里安抚司(后为木里宣慰使司)的辖地。“木里幅员广裹,亦四川西南之边隘,地势高峻,山脉纵横,河流环绕,诚一险塞之区也”,“山川障蔽,颇称阴阻。固此木里又“夙以奥区之名”,外界称之为&ld...
雍正朝是清代处理边疆问题的关键时期。雍正帝提出了以“六合大一统”为特征的民族观,并积极运用于边疆治理的实践中。雍正帝为解决西南苗疆问题,在不同时期提出了“怀柔之法”以及“恩威并用”的策略,并通过武力征剿、改土归流、发展经济、兴办文化教育等措施,实现了西南边疆的社会稳定...
01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 “土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因为“土司”不同于一般的官员,他们往往是某个部族的首领,居住在深山野岭之中,距离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十分遥远。 封建王朝对于有些偏远地区往往不方便派出人进行直接的管理,因此他们就会封赏当地的部族首领...
[摘要]明清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与川东、湘西土司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性。鄂西土司归顺清廷步调不一,复明与降清两股力量纠缠不休,直到清廷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鄂西土司才安安分分降服清廷,不再生贰心。剖析这种差异,表面上是“夔东十三家”武装力量使然,实际上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因素,涉及到以容美田...
[摘要] 土司承袭制度是土司制度的核心内容。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土司承袭制度中采取的具体举措有五:一是颁布土司承袭法规,二是控制土司承袭相关程序,三是规定土司制作承袭文书,四是限制土司家族承袭次序,五是赐予承袭土司多种信物;土司承袭制度中国家治理具有国家权力的主导性、实施策略的创新性、具体过程的渐进性、治理技巧的灵活...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可谓强调以法治天下的典范,为了达到有效地实现对疆域范围的社会控制,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律例与典例体系。但由于受国家疆域观念与族群观念的影响,明清两代均强调对甘青川边藏区的因俗而治,故而其正式的法律控制又呈现出与内地迥然不同的面貌。在“...
遗产保护理论:考古学与世界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