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制度的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来凤县志·土司志》总考说:“盘古以来,虞之有苗,商之鬼方,汉之西南夷,介居杂处于五溪六诏之间,保有疆土,自相君长。视王朝德政之盛衰,兵力之强弱,以为叛附,由来久矣。自庄硚王滇,而秦开五尺道,为置吏之始;及汉设都尉县属,令自保就,为置郡县之始;唐初,溪洞蛮酋归顺者,世授刺吏,置羁...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土司制度研究,总体上处于“复苏——发展——繁荣”的直线上升态势。抑或囿于文献史料与个人偏好等原因,迄今所见有关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成果,明显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对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研究的成果明显偏多,...
越南有一部古典世界名著《金云翘转》,又名《断肠新声》。《金云翘传》不仅在越南文学历史上占据很高地位,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岁的儿童莫不熟知,而且被译成中、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遗产。有人以中国名著《红楼梦》与之相比,也有人把它以亚洲名著之名同欧洲名著《茶花女》作比。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这部世界名著是由清代中国文学作...
[内容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土司制度早期学术研究,经历了关注国内安全、服务行政区划改革、基本概念探讨、研究体系形成等既是相对承继但又相融交错的发展阶段。李根源将土司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佘贻泽在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创建了理论研究体系。凌纯声、林耀华、陈永龄、江应樑等为土司制度...
摘要:在东南亚殖民地化之前,掸傣区域“非中心化”边疆政治体制发展的历史表明,明清时期,在王朝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国家通过土司制度和外藩朝贡的实践来实现其“天下”宇宙观的建构,随之在明、清王朝和缅人建立的洞吾、雍籍牙王朝之间的掸傣土司地带逐渐形成了土司之间互相牵制的政治...
摘要:具有褒义色彩的模糊语使土司遗址区特色产品外宣语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帮助说服消费者消费商品。本文旨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土司遗址区特色产品外宣语模糊语特点进行解读。基于土司遗址区特色产品外宣语模糊语的特点,探讨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以翻译目的、连贯、忠实为原则,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运用...
摘要:英国的土司书写启于1868年斯莱登使团在云南的探路活动。当时使团的任务决定了英国人对土司的描写少有偏见和歧视,他们与土司之间虽因中西文化相遇而产生误解,但相处颇为和谐。英国占领缅甸后,开始侵占云南土司村寨,边界冲突不断。他们对土司的描写和评价带有明显的偏见、歧视和诋毁。在土司的书写过程中,英国人掌握着话语权,土司被边缘化,处于...
?摘要:古人所云之烟瘴是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的统称,又名瘴、瘴疠、瘴气、瘴疟、炎瘴等,它是清代广西地区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疾病。从内地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官员常常染瘴而亡。为稳定了广西土司区汉族官员队伍,清廷在官员的任职年限、选拔形式、考核程序等方面采取用比较灵活的政策,确保了在广西边地的统治。...
?摘要:古人所云之烟瘴是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的统称,又名瘴、瘴疠、瘴气、瘴疟、炎瘴等,它是清代广西地区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疾病。从内地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官员常常染瘴而亡。为稳定了广西土司区汉族官员队伍,清廷在官员的任职年限、选拔形式、考核程序等方面采取用比较灵活的政策,确保了在广西边地的统治。...
?摘要:古人所云之烟瘴是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的统称,又名瘴、瘴疠、瘴气、瘴疟、炎瘴等,它是清代广西地区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疾病。从内地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官员常常染瘴而亡。为稳定了广西土司区汉族官员队伍,清廷在官员的任职年限、选拔形式、考核程序等方面采取用比较灵活的政策,确保了在广西边地的统治。...
摘要:宋王朝所谓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蛮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为“生界”,主要为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宋朝政府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
摘要:在区域史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族群差异及其关系演变的探讨。在大量汉人迁入之后,明清时期沅水中上游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汉族人口逐渐占据人口主体地位,形成民族杂居局面。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沅水中上游的族群冲突是激烈的,从而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的各族群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共居。 关...
摘要:本文从川东南地名出发,运用统计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论析土司制度在川东南的实行对这一地区地名命名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又以地名为导向探寻相关的土司文化遗存。 关键词:川东南 土司 地名 文化 土司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在统一的领土内的某些地区(主要是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处),采取有别于汉族地区的措施而进行统治的一种...